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

課綱微調之我感。


沒有專業分析,只有個人感想與往事回顧。
總覺得好像應該趁此機會紀錄一下自己的心境改變。

高中之後認識我的人,應該都覺得我超~愛~日本的。
到現在還會有人很驚訝地跟我說:
「我還以為你會去日本念書/工作!」或是「我還以為你會嫁給日本人!」


我也想啊。(欸不是)


18歲的我,應該沒想到10年後的自己是這個樣子吧。
(啊不是說現在過得很慘啦,目前的生活以某種程度來說也不至於對不起18歲的自己。)
10年來,唯一不變的就是想當翻譯的心。
(長大之後發現翻譯是個養不活自己的工作又是另一個故事了)

好的不小心又離題,趕快拉回來──

身為一個皇民(咦?)我小時候也覺得日本在南京大屠殺很可惡。
(並不是說南京大屠殺可以在歷史上抹去喔,可是歷史課本光寫南京大屠殺,
不寫228死多少人,這些人為何而死,這樣是對的嗎?)

小學三年級的時候,舅舅想帶我、我媽,還有阿公阿嬤一起去日本玩。
我還跟我媽說:「日本人那麼壞,我才不要去日本玩咧」(真實事件)


.................我只能說孩子的歷史教育不能等啊!!!
真的會有像我這種小乖乖牌會覺得老師教的都是對的。(倒)


其實我一直都滿喜歡歷史的,大概是因為我喜歡讀故事吧。
但一直到這一兩年,我才發現自己對歷史的認知停留在「讀」的層面,沒有真正去「思考」歷史。
發現這點之後,才開始會深究一些(看似)簡單概念背後的複雜議題。

前陣子在電視看到什麼二戰時國軍力抗日軍的政府廣告,
脫口而出:「這什麼噁心的廣告啊,二戰的時候台灣是日本殖民地,是他們打我們好嗎。」

這句話講出來的瞬間,突然想到我阿公。
阿公總說自己是日本人,神風特攻隊的隊員很勇敢,去日本的時候,經過皇居還立正、九十度敬禮。

那一瞬間總算了解阿公的明白。


其實有很多人(包括我自己)在求學階段教科書的「洗禮」之下,國家認同是很精神分裂的。

小時候大人都會說「台獨份子」怎樣怎樣……搞得好像台獨是一句髒話。
但課本上又寫著「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」。
小時候的我認為台灣就等於中華民國,所以其實這兩件事是很矛盾的。

但因為我是個乖學生所以書上寫什麼,我考試就答什麼了。
甚至也沒想過為什麼中華民國主權獨立,但卻不可以台獨?

我不是李姓中壢選民(喂),有投票權之後也沒投過某黨,318的時候跑去支持還被親戚罵,說我最好就不要被我老闆發現去了「那種活動」(我心想老闆有看到我臉書打卡啊,公司電腦還貼反黑箱咧)卻一直到很最近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。

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個很後知後覺,又不盡責的公民。

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一陣子,直到我看到一句話,才發現,啊,原來如此。
「依據中華民國憲法,中華民國首都在南京、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台北」

啊所以……你現在是身不由己只好在把中央政府設在台北就是了。
這句話實在太荒謬,我穿越回民國三十八年了嗎?
所以為什麼不可以台獨?因為台灣不等於中華民國。
台灣獨立的話,中華民國就不存在了。某些人可能承受不起這個打擊。
(郝杯杯表示:連勝文敗選,中華民國就會亡國!)

覺得好像扯遠了──
我只是想說,看看教科書的威力有多大。獨立思考又有多麼重要。

我知道有一些人會說:「我也是念國編本上來的啊!現在也沒被洗腦啊!」
沒有被洗腦很好很棒棒,但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厲害懂得分辨什麼是洗腦什麼不是洗腦。
(說真的,在沒有其他資訊來源的狀況下,要怎麼分辨呢?)

然後有些人在成長環境的各種影響之下,產生奇怪的認同分裂也不自知啊。

講一個真實案例。
有一次家庭聚會,我講了幾句國語,在跟同輩開玩笑說「哈哈躺著也中槍」之類的,總之就是很難翻成台語的一句蕭威(註明一下我從小在家都講台語,所以沒有「不會講台語」這種事),然後被一個親戚長輩聽到了,他馬上很不悅地跟我說:「供蝦密國語!台灣人就是愛供台灣話!」

當下真的滿不爽的——
因為,那位長輩每次選舉投票完都要打電話來問我投給誰,想當然我沒有投他心目中「正當」的候選人,他就開始說什麼「唉唷你就是在當學生的時候被洗腦了啦」。

不想罵人但真的很靠北(靠北在此為形容詞謝謝)
你有臉跟我說我沒全程講台語就不是台灣人,那你投票投給賣台的黨算什麼??
第二點讓我不爽的是,為什麼老是愛說學生被洗腦?
學生就沒有思考的能力嗎?是機器人,別人說一他就一,說二他就二嗎?
不要把別人看得這麼扁好嗎。


總之,這一切的一切都非常荒謬。
並不是說台灣人就只能讀台灣史,其他的歷史都是廢物都不用知道,反正跟我們沒有切身關係。
(我知道有很多以賺錢為導向的人會這樣說。「念外文有什麼用啊?」「你小時候學過鋼琴,還拿了那些證書,現在是有什麼用嗎?」我真的聽過這種話,還要搭配「你看看你~」的臉,而且不只一次。Seriously? 我學爽的,這樣可以嗎?)
而是身為台灣人,至少也要多了解一點這片土地的過去。


很喜歡這一篇的這一段:
台灣人讀中國史,當如歐洲人讀希臘羅馬史,或是紐澳加拿大學生讀英國史,可豐富對切身文化的理解,卻毋須扣連對政治身分的主張。

歷史不是只有一個視角。歷史教育也沒有唯一的「正確答案」。重要的是盡可能讓學生了解歷史的各個面向,學會以不同角度思考、辯證,才有可能建立起對自身歷史的認同。


後記:這篇文改了好幾次,一直沒有發佈。

今天中午看到一位反課綱的學生自殺了。
然後很不意外地,下午開始有一堆人出來切割、指責、叫罵了。
真的是非常好。就再繼續模糊焦點吧,再忽略真正的議題吧。
再一個月就要開學了。
 I feel so sorry for the kids growing up in today's society.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